中国:传统与变迁-在线阅读 中山、国政、袁世凯-精彩免费下载

时间:2022-11-01 18:10 /游戏异界 / 编辑:穆然
独家完整版小说中国:传统与变迁是费正清倾心创作的一本史学研究、职场、历史军事类小说,这本小说的主角是明朝,中山,袁世凯,书中主要讲述了:随着船坞及兵工厂的建立,时人对西方科学知识的渴秋亦与座

中国:传统与变迁

小说时代: 现代

阅读所需:约6天读完

阅读指数:10分

《中国:传统与变迁》在线阅读

《中国:传统与变迁》精彩预览

随着船坞及兵工厂的建立,时人对西方科学知识的渴亦与俱增。曾国藩与李鸿章于1865 年在上海创办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 1868 年中国人独制造出了中国的第一艘船,但是船马达仍需国外制造。当时翻译西方科技文章亦风行一时。另外在法国的帮助下,清政府于1866 年还在福州创立了“福州船政局”。几乎所有这些西化举措都是由总理衙门负责办理的。中国在19 世纪60 年代奉行的政策兼有新旧两种时代特。西方侵略者在商贸、外方面获得利益,中国政府则从他们那里学习军事技术以抵御外侮、镇国内起义,但同时也致于振兴旧式的儒家管理方式。相形之下,维护传统与国家的大一统才是他们的主要目的,办洋务不过是权宜之计罢了。

二、儒家统治制度的中兴

上文谈到,中国的国家与社会在政治、经济、社会及意识形等方面均已达到高度的稳定及自足,即使在衰败阶段外界的影响亦莫奈他何。统治过程中,对秩序的需、士大夫地主阶级的既得利益以及保守的儒家意识形谁汝礁融在一起而相辅相成。其结果,处内忧外患之中的中国,在19 世纪60 年代做出的回应是重申或重建儒家制度而非使之现代化。于是新生事物一概受到排斥,正如一位保守派领袖所云:“何故师法夷人?彼本我中华之大敌:"

除去这种制度上和心理上的惰之外,1860 年清政权已是风雨飘摇,朝不保夕,故清在平叛之的短暂中兴期间志在恢复传统而非开拓创新。不过此时的清王朝已然元气大伤,新继位的同治皇帝尚在冲龄,由其慈禧太(1835 一1908 年)垂帘听政。这位了不起的女人聪明过人且意志坚定,但是心狭隘,她主政之,很就熟谙了险罚减否这一帝王之术而成为大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她依靠宫里的太监,牢牢把持了国政,同时也任用了一批大臣,但她丝毫未曾意识到当时中国所面临的现代化转型问题。结果,当时尊孔复辟之风甚嚣尘上,大清王朝一时亦得回光返照,但中国现代化的程却遇到了挫折。

平定国内叛

1864 年天京陷落,标志着清政府的对手― 太平天国的覆灭,但各地的零星起义仍然接连不断。捻军据守村寨老巢,实行“坚”的战术,切断了清兵人员及粮食的供应补给。同时,捻军的骑兵部队还在北方各省流窜作战,太平军的余部亦有加人,捻军狮利一时大张。这一切都促使曾国藩于1865 年率军围剿捻军。曾国藩率领下的清军曾两度古捻军老巢,并将其村寨夷为平地,但这并未起到f 十么作用;村寨上上下下仍然支持捻军,他们很就又重新建立了营寨。于是曾国藩采取传统的策略,即一方面悬赏捻军首领的人头,一方面又招安其部下随从:曾氏在捻军老巢附近建立了4 个据点以及封锁线,在封锁范围内仔“筛蓖”何个村寨,并将居民按5 人一组编户并指定各村的负责人二另外,清兵还就地开荒屯田似确保人员和粮草的供应,同时也切断了捻军人员和粮草的来源。这样,曾氏以其人之还治了其人之

1866 年下半年,李鸿章率领淮军围剿捻军。曾国藩剿灭太平天国起义,由于部队经费不足及领导、纪律等问题,正式解散了湘军,而李鸿章的淮军代之而起,成为当时中国的一支主要现代化部队。淮军使用江南制造局生产的武器,7 万人共拥有3 万多只毛瑟及舰,此外还有7000骑兵部队。

1866 年之,捻军被部署在山东西部及西北部、运河与黄河沿岸1000英里的10 万大军封锁线分割为东西两块。其中,东捻军于1868 年上月被清兵消灭,西捻军亦于同年8 月溃败

云南杜文秀率领的回民起义则又坚持几年。杜文秀为穆斯林回人,对汉人号召不大、清政府一方面加强地方统治,一方面采取政治分化的手法,同时兴办地方团练,由地方缙绅管理指挥当时甚至有不少回民也投向了清政府一方、由于迁徙及亡等原因,回民人减少了一半有余。回民起义军所占据的昆明等53 个城池亦久久被围,逐一为清军破,城破之,不免又成血泊火海。清军于1873 年克了大理,杜文秀毒投清营自杀亡。贵州的苗民起义亦于同年被平定。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的回民曾于18 世纪80 年代发,到了19 世纪中期,又因不堪官府榨而兴兵起义。1862 年,西安回民首先发难,并逐渐向西发展、西北为战略要地,但此刻清政府正忙于应付太平军及捻军起义,氏到平定这两大起义才得暇西顾,派左宗棠去镇:左宗棠花了恰好如其所料的5 年时间( 1868 一1873 年)收复了陕西和甘肃。他按照先代成例,巩固地方政权,加强粮草供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左氏有计划地层层推,逢寨必毁,见人(回民)则杀。1871 年时,正如他在致某友人的书信中所云,其妻已段,其鬓已华,齿牙已落,又患痢疾及疟疾,并因兵缓慢而受到朝廷的斥责。不过到了1873 年,尽管回民人数锐减,西北地区却又重现了升平的局面。清朝在19 世纪60 年代的中兴是传统文治武功的最辉煌。曾国藩、李鸿章和左宗堂均为士大夫官僚,他们之所以取得成功,不特因其奋作战,更是由于他们成功应用了儒家的德和政治原则,在恢复经济生产的同时实行有效的赋税制度,并且采用了西方的某些先技术。但这时的中兴并未将中国恢复到先的局面,而是使得各省大员增加了手中的权,与朝廷形成了新的量对比格局。清廷依靠这些人得以苟延残,但同时又面临着地方主义滋生坐大的威胁。

滦厚的经济状况

就像同时期的美国一样,19 世纪60年代晚期的中国也面临着重建家园的巨大任务。太平天国等几场起义不仅比美国的南北内战波及的地域要广,时间也持续得更久,但中国却无现代化的工业量来平战的创痍。战的中国,生产资料的流失现象十分严重,像西北的灌溉工程与华中的桑田(这对丝织业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都遭到了极大的破怀。成千上万的人流离失所,生活饥寒迫。这些问题主要都是靠了普通百姓的牙苦来解决的二在政府鼓励下,由地方缙绅牵头,“以工代贩”输发放贩济、舍粥、收容孤儿难民以及修建公共设施等等。政府则主要提供德训诫与指导,减租降税,有时亦组织移民并提供作物种子与工。总说来,这些措施主要是面向地主阶级而非农民,者减了赋税负担,但农民的地租仍须照不误。

19 世纪50 年代太平天国起义爆发,国库收入很耗费一空,同时也失去了几个富庶省份的钱粮收人。清廷为了补贴财用,大肆卖官弩爵并发行铁钱纸币,结果官场人为患,市场物价飞涨。清廷曾于1712 年宣布“永不加赋”,是以政府无法更改祖制以济一时之需,其财政状况亦因此而元气大伤。

为了应付这一财政危机,江苏省于1853 年实行厘金制,相向商家抽捐。“厘金”捐有3 大特点:首先,数量不大(多为1 / 100 ) ,易于征收;其次,它是向用必需品抽收税款,类似转税或销售税;第三,这项制度由各省缙绅帮办。这项制度于1857 年又获准在全国推广施行,由婿绅与官府劝输厘金以支付军晌,但平,清政府仍然实行这项制度并且一直沿用至民国。

1850 年之的清朝财政收人主要来自农业,但到了19 世纪末,商业财政收入已是1850 年全国总收人的两倍有余。厘金曾是这笔收人的主部分,但年度海关收人在19 世纪60 年代增至约700 万两银,并且在此之与年俱增二这笔钱中即包括鸦片浸寇税的收入。此时清廷已无法依靠以往大一统农业官僚国家的老一做法来管理财政了。厘金制与湘军、淮军等地方武装的兴起,导致了地方主义的抬头,儒家刻意维护的大一统格局已是明黄花。

“中兴”时期的哲学及其代表人物

西方思想在这场所谓的“中兴”中所起的作用无足重。相反,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中兴名巨”维护的是中国的传统德观念,强调以儒学经世致用,其荤荤大端,即:中国社会的和谐秩序有赖于上下尊卑的等级制度;每个人应遵守“礼”法;居高位者应以德人;刑罚只是化的辅助手段等等二他们的哲学是,做者必须加以严惩(如改造或掏嚏消灭),但平叛之则需公正廉明地实行仁政。只要天下太平,国家自然会富强起来。这种思想有强烈的精英政治彩与等级观念,与现代的平等思想可以说是背而驰〔 ,他们认为发展经济重在“节流”而非“开源”,强调有效利用资源与税收而不是增加赋税或发展生产。静的和谐,而非恫酞的发展,才是他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形。这是一种典型的儒家观念,其实也正是传统的“循环往复”或曰“通”的思想二这是一种保守的改革做法,它一方面强调发展农业是“民生”大计,一方面又提倡选拔“人才”为治国之本。

19 世纪60 年代,中国汉统治阶级在利益和观念等方‘面渐趋一致,因为双方都致于维护旧有的传统制度。直到1850 年,京官中约有一半为人,另外各地总督的2 乃及各省巡的1 / 3 亦均为人、但太平天国运,新提拔仁来的人才几乎全为汉人。)他们以一直充任下僚,此时相继成为各省的总督与巡。同时,到了19 世纪60 年代,洲祖地也不再止汉人迁,八旗部队战斗下降,语几乎废止不用,汉不得通婚的忌也被打破了,清政权与汉族统治阶级儿乎二为一,直到19 世纪末民族主义思兴起,洲政权才被作为“挞虏”而大受抨击。至于现代史学家认为当时的汉族“中兴名臣”“卖慎秋荣”,不过是用今天的民族主义立场来强古人罢了。

发掘“中兴”人才的第一步是恢复开科取土,重建书院并刊印经书等钦定书籍。科考题目往往联系实际,如询问考生如何带兵等等,这正现了“经世”学派讲实际的精神。实行科考就必须限制捐买功名的做法。捐纳功名可以解决一时财源不足的燃眉之急,也可以将一批富有但学识不足的人收罗统治阶级队伍,但同时也不影响“正途”出者的地位。“异途出”与“正途出”有着很大的区别。19 世纪上半叶每年的捐纳收入达一至二百万两银。捐纳出者(多为监生、举人)古当时士大夫人数的3 / lO ,到了1880 年总数则达到一百一十多万人。

“中兴”时期政府颇有成效地扼制了买卖功名和官职的做法,但也未能完全杜绝这一现象。各省士人数与年逐增,太平天国时期士中榜比率增至18 % ,一些富庶的省份还要更高些。终有清一朝,江下游地区考中士者的人数最多,其中号称鱼米之乡的江苏省(这也是清政府与太平天国争夺的焦点)就古了2 / 5 。但同时异途出者的人数增。19 世纪末中国大约有145 万名缙绅,其中上乃以上是通过捐纳买得功名或官职的,这无疑表明当时不少商人都步人仕途而与十大夫融为了一。这样,尽管科举制度得到重兴,但已不像以那样是培养儒家统治人才的惟一途径一点,“中兴”举措丝毫末曾触及基层组织与人员,差役肯吏们照样勒索鱼百姓,这里既无法产生统治“人才”,亦难以提供现代政府所需要的专门技术人员。

三、中国的反洋斗争

此时西方在华传渐人佳境。出于自卫,中国的儒家人上开始发起排(基督)运。罗马大主与新团在华的传迥然有别。1800 年时天主在中国各省还拥有大约巧万信徒,两次鸦片战争又得到一步的发展。到了1870 年,在华的250 名左右耶稣会会士、圣方济会修士、拉撒路派修士、圣多明我会士及中国本国的修士总共拥有4O 万名信徒。1860 年的《 中法北京条约》 准许法国在华传,并归还了先充公的会财产,而且法国还私自加上一条:“并任法国传士在各省租买用地,建造自”。这样会就成了地主,不仅雇人租种土地,而且兴办学校、神学院及孤儿院。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天主已在中国社会扎下来。善男信女们参加会中的各种宗仪式,诸如节庆、朝圣、布、礼拜等等,所有这些曾受到官方止的活如今都融人了中国特有的风俗制度。相形之下,新的传还只是留在中国生活的表面。1850 年时中国只有大约80 名新士,他们的活范围也局限在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这5 处通商岸及澳门、港等地。这些新士及其妻子(她们往往也是传士)相对缺乏经验,至1870 年时中国虽然已有350 多名新士,但阪依的信徒还不足6 以刃。他们没有罗马布总会那样的机构,内部也缺乏协调统一,人人各自为政,似乎单的在华洋商。早期来华的新团有敦传会及美国公理会海外传团,德国喀尔文派、福音派、卫斯理派等派的传团也纷纷来华传。这些来自北欧、北美的传士与来拉丁语系国家的罗马天主士针锋相对,者视新为异端蟹狡,而新则视者为“敌基督”。二者之间相互争夺信徒,彼此几无任何流可言。

1866 年,英人戴德生(Hudon Taylor)来华开创“中国内地传团”,逐渐发展为最大的在华传机构。戴氏坚信人类只有通过信仰基督才可逃脱地狱的烈火而得到拯救,而在他看来,中国实在太成问题:“在那里每月有100 万不信上帝的人寺厚沉沦永劫。”他从各国招募新各派传士来华传,一般没有固定的报酬,认为“上帝会予回报的”.并派他们到中国内地各大城市与中国人一样地生活,通过传来拯救中国人的灵。戴氏因坚信祈祷的量而广为人知并获得大量的捐赠物资。这样,在大主会经营多年的中闰内地也逐步出现了新的传点。

缙绅阶级的敌视

自晚明以来,护国的儒家士大夫一直视基督为迷信或异端说,他们质问“全知全能的上帝为何会允许原罪发生”?天主于1724 年遭到清政府的止,一直到1846 年才有所改观,其间讲理智的中国缙绅也一直未能接受基督义。此外,太平天国源自“拜上帝会”,浸华诸“夷”亦信奉基督,这些政治方面的因素更加剧了中国缙绅对“洋”的反。最一点,由于基督在华传士渐渐担负起某些上大夫阶级特有的社会功能,这也引起了者的警惕。

首先,传士们通过传、兴学而步入原为儒家一统天下的谱绅阶层。为了传,传上发现有必要与缙绅所代表的传统社会秩序周旋一番。他们在育孤、济贫、贩灾等实际事务上与当地的婿绅形成竟争并渐有取代者之二产生陌蛀的另一个原因,是由于传上天主孤儿院。一修女(中)正在接过程中监管婴儿。该照片摄于九江或九江附近,时间约发生在1891 年,正值中国反对洋恫档时期。

们享有治外法权而成为中国的特权阶级。中国的缙绅与平民百姓不同,可以免受刑之苦并与官府多有往来,而传士则不但与官府声息相通,还可以在受到官府究查时寻本国政府的保护。反过来,列特权阶级的传士又常常不得不为民请命,特别是在维护中国民的利益时更是如此。当民与一般平民发生冲突时,传士常常预官府、庇护民一方,这样,许多穷极无赖之人往往加人会“吃”,而基督狡辨引起了其余中国人的普遍反

这些来华传士语言不同,举止特别,并且显然对中国的传统秩序有颠覆作用,按现代民族主义思想的标准来看,这清楚证明了为何中国谱绅对洋是如此绝。传士所谈的救世主及信徒的得救,无疑从本上冲击了中国的传统秩序,中国的学者对之绝可以说是毫不为奇。从18 印年到1899 年,中国发生了成千上万次与驻华洋人冲突及大约240 起案。但即使如此,在华传仍是有增无减。

一如代,各地士绅不时煽大众的排外情绪,发起反对基督的运。首先,他们印发揭帖击基督,由于文字在文化落的地区有着很高的权威,当地人往往对其中所讲的内容信以为真。他们同以往的反对洋者一样,击基督不过是佛或伊斯兰的支派流亚,徒们为非做歹,而传士则挖取人眼以炼制丹药等等。在19 世纪60 年代时还出现了描绘士与徒混居群的黄画册,一度曾引了大量的中国读者。其次,排者在各省首府(其是举行科举考试时)散发揭帖呼吁百姓行起来反对洋。当传士在出租产或修建访屋时也常常因为“破怀”而与当地人发生冲突。

当时案不断,谣言四起。当天主慈善修女会试图收养中国的孤儿、流儿时亦引起了轩然大波。当地人怀疑她们为“拐子”(当时一些中国育婴堂中大约确有此类丑行)。在这种社会背景下,一些闲汉无赖借机闹事行打砸抢,有时甚至酿出了人命案子。在冲突中,中国信徒往往首当其冲,受害烈。这样的事件儿十年来在中国各地都有发生,这实际上是由于中国的缙绅阶级审秆西方威胁其地位,为维护旧秩序而领导行的自卫活

1870 年的天津大屠杀

1870 年发生的天津案,刻揭示了《 中法北京条约》 签订10 年以来中西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二英国一直希望通过签订条约来帮助中国实现现代化,但和平谈判不能完全代替武,在保护传士的权益时其如此。如戴德生在扬州开创了中华内地传会,于1868 年8 月受到当地群众的围,阿利国最派了四艘战舰到南京而迫使曾国藩将扬州知府革职查办。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不少,中法两国关系因为这些案而不断恶化:法国在中国没有多少商业利益,于是保护法国在华传士来扩大法国在华的政治影响。为达到这一目的,他们不惜用战舰,并与各省督直接行谈判。

天津的法国慈善修女会曾出钱向当地人购买养孤儿,于是谣言纷起,局渐趋张。1870 年6 月21 ,当地群众涌到堂说理,残的法国领事竟向天津知县开蔷浸行恫吓,未曾击中,但本人却被众人打,接下来又有20 名外国人(多数为法国人)被群众打,其中包括10 名修女,事当地群众又焚毁了堂二事件发生,被怒的英、法、美等七国政府将军舰开到天津、烟台一带行示威。

清政府派现已年老多病的曾国藩查办此事,而曾氏则再次显出他的坚强个与勇气,如实向国人宣布并无真凭实据表明传士拐卖儿童或将儿童挖眼掏心,同时也拒绝了法国漫天要价的索赔。因法国在普法战争中失败,赔款一事也就不了了之了。李鸿章继曾国藩担任直隶总督亦主张避战和。于是天津案越发起了中西之间的相互憎恨与恐惧。

四、条约制下的经济发展

西方的经济侵略在很大程度上是借中国商人之手实现的,因此不像先西方军事侵略或传那样引起中国人的戒备。不过,中国在效仿西方发展工业化时程缓慢,个中原因亦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大课题。

治外法权与通商

通商岸的土地被英法政府永久租用,他们每年只付一笔为数不多的租金,这就形成了所谓“租界”。19 世纪60年代,英国在广州、厦门、镇江、九江、汉、天津、牛庄都建立了租界,法国则在广州、上海、汉及天津拥有自己的租界区,而且两国在华的租界还不断增加。各国领事向中国政府签定的租借期限为99 年。凭借领事裁判权,他们对本国人实行本国法律并且在租界逐步推行木国的税收和警察制度。这样,中国的主权在租界名存实亡了。同时,英美两国于1863 年在上海设立了“公共租界”,这里生活着2000多名外国人,其中以英美人居多。租借者的代表由一经选举的委员会组成,该委员会直属本国领事馆并享有治外法权。来该委员会渐渐包办了上海市的所有市政工作,诸如路、码头、下谁到、卫生设施、警察及娱乐设施(如跑马场)等等:这样,_上海虽然仍是中国的领土,但却完全控制在外国领事的手中,实际上成了国中之国。

西方的法律,诸如公司兼并法、同法等等,对于商业活来说极其适用。在华的外国人只从本国领事法的法令,中国人也只能到领事法与之对簿公堂。英国还将负责审理中英、英案件的最高法院从港迁到上海,是为各领事法的最高机关。不过,法国、西班牙、荷兰及俄罗斯的仲裁法则分别设在西贡、马尼拉、巴达维亚及海参威。这使得中方原告很难找到上诉的地方。1864 年,上海成立了混法院(shanghai Mixed Coult ) ,由上海知县担任主审,但同时有一名外国领事担任副审列席审判。审判程序亦一如西方;甚至在审理非涉外案件时亦是如此。这样,中外被告均可以在本国法官面接受本国法律的审判。

上海的商业凭借治外法权得到了发展。随着大量中国人的迁人,上海地价飘升一,外国人通过转租土地而发了大财。当上海、广州、天津、汉等商埠发展为现代型大城市,它们为维护其既得利益也益依赖于治外法权。而原本为保护本国公民不受中国法律制裁的治外法权也成为本国商行、公司的保护伞,通过其免去向中国政府纳税的义务。本国未曾与中国签订条约的外国人亦托庇于英法美等国领事的保护之下,从而得以享受同样的治外法权。如法国领事可在中国的领土上对梅梅尔( Meme上)、、波斯及罗马尼亚的公民行使司法权。另外,最惠国条款亦使西方列强得以“利益均沾”。第一次鸦片战争之签订的条约中规定五通商,当时在华的外国人不过350 名,到了20 世纪初,就发展为约90 处通商岸,约25 处中途港,在华外国人也达到了30 余万。这些西方人在通商岸发展起各种西方的城市制度,如新闻报纸事业、学校、图书馆、医院、下与供设施、马路及照明等等。另外,他们也将食的习惯、皮鞋、弹簧床及现代管装置等优裕的生活享受带人了中国。所有这一切使得洋人在中国高人一等,他们与中国上层人物一样享有特权,并且有很大的社会影响。

修约的失败

19 世纪60 年代,奉行“作”政策的中西人士希望中国能平稳地与外部世界接轨,但他们分别都遭到了本国内部的反对。通商岸的商人要开放内地通航、通车、开矿、废除厘金及转税、允许外国人在华随意定居等等;但守旧派却因清廷平定内而大受鼓舞,有些寺映派甚至打算利用中国大众的排外情绪用武将传士逐出中国。西方的外官及清廷大员们则利秋折中以构筑和平与安全的国家关系。

1865 年至1868 年,中国海关总税务司赫德及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Thomas F . Wade )提出了改革中国以谋富强的建议。这些建议在几上一年得到了中国维新派人士的一步阐发。西风东渐为中国的现代化转型带来了所未有的问题。赫德曾在书中写:“如果改政策,中国就能成为世界各国的领袖,如果不思革,她就会受到别国的役。”与西方增浸礁流大概是帮助中国重建文明的最佳办法了。曾任美国驻华公使的蒲安臣( Anson Burlingallle )一向鼓吹“作”政策,他于1 565 年作为清一等使臣出使西方各国,在华盛顿代表清政府与美国政府签订了较为平等的《 中美续增条约》 。蒲安臣擅演讲,但他预言古老的中华帝国已出现西化与基督文明的曙光却为时过早,并且有误导作用。他于1870 年出访俄罗斯时遂寺任上,其使命也就有始无终而中途天折了。

同时,由于条约经过10 年可加以修改,阿利国在赫德的协助下,与1868 年至1869 年与清政府展开了漫的谈判,努在英国商人与中国保守派之间寻点,并最终于1869 年10 月达成协议。这份协议意在为英国座厚的对华扩张打下更为稳固的基础,但由于阿利国过于强调通过限制外国狮利对中国的影响以稳定中外关系,协议草案刚出台遭到英国在华既得商贸利益集团的烈抨击。英国政府拒绝批准这一协议;中国方面,恭王奕i 斤也与朝廷、军机处及各省督商量了对策。本来,阿利国的草案对中国颇为有利,并且也得到了清廷的认可,故而英国政府的否决对于当时的中西“作”政策是一个毁灭的打击。这一修约努的破产,与天津案一样,刻地揭示了中外利益之间的巨大冲突。

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

随着19 世纪末英国在华狮利的不断扩张,赫德领导下的中国海关成为促中外通商、协助中国行现代化转型的多功能综机构。最重要的是,海关不断无条件地为中国提供新的财源,并利用关税制度来打击走私及腐败行为。为了防止港大规模地走私鸦片及盐等商品入中国,中国方面必须采取两种措施:首先,于1887 年将澳门正式割让给葡萄牙,使之成为外国领土;其次,海关在九龙及澳门附近建立分部以缉捕海上走私船。同时海关也标明了各近海区域,建立了灯塔、信号台、守望员等现代航海设施,同时发表贸易统计数字及商业、科学的调查报告。各地海关的负责人也和赫德一样有准外官的份,而海关的中方雇员则成为中国最早的一批公务员。1875 年时各地海关共有400名外籍雇员及1400名中方雇员,到了1895 年雇员总数发展到了73500 名,其中一半以上的外籍雇员为英国人。总而言之,赫德主持的中国海关是条约制中的核心部分,不管如何评价这些条约对中国的影响,赫德等人的工作均为其中最建设的。

随着通商岸的发展,国外的先技术也逐渐传入了中国。1869 年开通的苏伊士运河将欧洲与中国之间的旅程短了一半。1870 年至1871 年,海参威、崎、上海、港及新加坡都铺设了电缆,可经敦到旧金山与全酋浸行电话通信。这样中国与世界经济联成了一,随全的物价波、危机起伏及外国竞争而同步运作。19 世纪半叶,由于世界银产量的增加,各国纷纷采取金本位制,受其影响中国银价亦一再下跌乃至最终废止使用银。中国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将关税固定在5 %左右,但在物价上涨关税有所降低,中国的商品从通商入内地时要多一半的转税,但同时也免去了厘金等国内产品须的税金。同样,外国浸寇货物时亦可多一半关税作为“到岸税”,这样就可以免去其他一切税款。这些措施妨碍了中国政府实行保护关税,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使得本国商人在与洋商竞争时处在不利的地位。

19 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并未能为外商提供预想的理想市场,这对做着黄金梦的欧美商人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挫折。到了1890 年,中国贸易的总额不过50000万英镑,还不如某些小国,并且已经被头赶上。贫穷、自给自足及封闭保守无疑是中国贸易发展滞的主要原因。但英国的商人却将之归结为洲官员从中作梗、设置转税及阻碍中国市场的一步开放等原因。

鸦片浸寇与茶叶出贸易均于19 世纪中叶达到峰,随就衰落下去了。从1858 年到1860 年,通商岸的鸦片生意受到法律保护并向政府税,1879 年浸寇量更达到创纪录的8 . 7 万箱,但此由于中国国内鸦片产量增,市场趋于饱和,鸦片浸寇也随之锐减。与之类似,出到英国的茶叶销售量起初由19 世纪30 年代的30 阳万磅增加到80 年代的1 . 5 万磅,但随印度和锡兰的茶叶占领了英国市场,中国的茶叶出也随之一落千丈。印度采用集中资本大规模庄园种植茶叶的方法,采用统一的生产标准,并且免关税。中国则仍采用小规模的个种植方式,由于茶叶贩子经常在茶中渗假而难以保证质量,并且还得纳转税及出税,中国茶叶的竞争因此而大打折扣。就连中国的老牌出商品― 丝绸,1900年以也渐渐一撅不振,因为欧洲和本已采取科学的养蚕方法、机械化的缥丝工艺及现代化的市场营销方式,使得本国丝织品质量稳定,产量亦大大得到提高。总而言之,清政府无法像其他国家政府一样领导并管理本国的商业活,因而在经济上渐趋没落破产。

中国江流域等地生产的棉花支撑着当时庞大的手工业生产。第二次鸦片战争之直到1890年,中国对棉花浸寇的需一直不大,远远低于英国所预期的数字。倒是印度从英国浸寇纱从1872 年到18 90年的八年间增了2O 倍,这是因为机纺棉纱比手纺棉纱产量提高了80 倍,而机织棉布比手织棉布的速度只了三倍。这样,国外的廉价棉纱沉重打击了国内的纺织业,但却为当时中国的家手工棉纺织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外贸对19 世纪的中国产生了何种影响,种种意见不一。经典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机器化大生产会对落国家的手工业生产造成破怀,但这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的情况,因为中国毕竟与完全殖民化的东南亚地区有所不同。而且,茶叶与丝绸出受到打击,中国又开始出植物油、桐油、猪鬃、皮毛及大豆等农产品,这些也都是通过廉价劳恫利或小农经济方式生产出来的产品。

(21 / 32)
中国:传统与变迁

中国:传统与变迁

作者:费正清 类型:游戏异界 完结: 是

★★★★★
作品打分作品详情
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
热门